跳到主要內容區

體育大學-校首页

:::

運動生物力學SIMI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工作坊

【國立體育大學新聞稿】

運動生物力學SIMI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工作坊

日期:113116

新聞聯絡人:競技學院 湯文慈院長

電話:03-3283201分機2505

E-mailaaronlee@ntsu.edu.tw

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於116日,舉辦「SIMI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工作坊」(圖一a),吸引運動員、教師、教練、防護員、學生共計85人參加。活動由教育部體育署指導,並與薪威科技協辦,旨在推廣和實踐運動科技與AI技術的結合,促進體育科學的發展和應用。

此次活動吸引多所學校及業界單位參與,包括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大學、清華大學、陸軍專科學校及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等學術單位。業界則有貝斯佩拉棒球學校、黑山羊運動表現及來自各領域的私人教練共同參與(圖一b),顯示出產學合作的重要性和AI技術在運動科學中的應用潛力。

本次工作坊由SIMI原廠技術工程師Thomas Hock授課,透過教學及推廣AI多人體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的應用與發展,提供與會者實際技術體驗,由競技學院湯文慈院長致開幕詞(圖二)時,強調運動科技對於現代競技運動發展的重要性及其對運動表現的提升潛力;隨後,講師進行了動作捕捉分析系統簡介,介紹如何運用此技術進行精確的運動分析與評估,無標記動作捕捉分析系統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不需在人體或物體上貼上標記,即可捕捉動作,提供高效能且自然的數據收集方式。此系統能精準地追蹤多名運動員的動作,適用於多種運動環境及項目,顯著提高訓練和比賽的分析效率。

最後的Q&A環節講師展示AI追蹤捕捉技術的詳細運作原理,並解釋系統如何識別並分析複雜的運動模式(圖三ab),學員可以了解到 AI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在現場的實際應用,呈現如何在運動訓練及賽事分析中發揮關鍵作用,也解答實際應用中的技術問題,此次活動展示的運動科技設備,強調AI動作捕捉系統如何能節省研究分析時間,提高訓練效率。
       
這場工作坊不僅展現了運動科學領域在研究和技術應用上的實力,還促進了跨校與業界的知識交流,為未來運動產業的人才培育打下堅實基礎。國立體育大學藉此持續推動產學合作的重要性,期望未來能影響更多體育科技及教育的發展(圖四)

工作坊海報工作坊大合影

圖一、(a)工作坊海報。(b)工作坊大合影

(從右邊第一位開始為陸軍官校李昌榮教練、Thomas Hock講師、競技學院湯文慈院長、競技與教學研究所陳詩園所長、長庚大學物理治療系鄭智修系主任、長庚科技大學江勁政副教授、院長正後方為適應體育學系朱彥穎教授)

全英文授課並由競技學院院長協助講解

全英文授課並由競技學院院長協助講解

系統展示由劉宸碩教練帶領的武術隊同學協助進行動作分析競技學院院長進行高爾夫揮桿動作分析

圖三、(a)系統展示由劉宸碩教練帶領的武術隊同學協助進行動作分析。(b)競技學院院長進行高爾夫揮桿動作分析。

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團隊與講師群合影

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團隊與講師群合影

 

 

 

瀏覽數:
登入成功